辞职考研的这一年:2024.秋 - 2025.春
序
虽然在一年前辞职的时候就已经做好了最坏的打算,但最后还是有惊无险地成功上岸了,单看最后的考试成绩,这大致可以说是一个有着圆满结局的故事。
现在的时间是2025年的四月二十号,从辞职备考到现在也不到一年时间,但体感上却如此的漫长,以至于现在回忆起之前上班的那一年,就像是梦醒时努力寻找梦境残存在大脑中的影像,遥远得像另一个平行时空中发生的故事。
比起学习知识,我认为考研更难的是修心——特别是对我这种裸辞考研的人来说。我认为我有必要要把这一年的情况记录下来,毕竟这种经历还是相当难得的。
2024.7月下旬
刚辞职的时候,倒是没去操心之后的具体计划和时间安排,只是感觉如释重负。A Great Day For Freedom - Pink Floyd,我想这首歌十分能反映我当时的心情。
我走在公司楼下,拍了最后一张照片作为纪念
匆匆上完剩下的吉他课之后,我回到了老家。
再见了,又贵又小的公寓
再一次前往浦东机场,心情却和去年大不相同
2024.8月 - 2024.9月
按照之前和ryh的约定,我们俩在老家租了个房子一起复习。书房的桌子非常长,足够两个人在一起学习。前面是一个很大落地窗,窗外是一片荒山,景色也还算可以。
窗外的景色
这段时间用攒下来的工资疯狂买买买,心情久违的不错。
获得了人生第一把古典吉他
这段时间每天都很摆,一天可能就学四五个小时,每周还会休息一两天。主要是太久脱离学校了,感觉应试学习的能力下降严重,面对不感兴趣的东西,时间一久就没法集中注意力。
经历了一年的工作生活,我明白了自己真正想要什么,终于敢于去思考"该怎样度过自己的一生"这样的问题。可碍于我浅显的认知水平,我所做的也仅是推倒了之前自己的部分想法,但还没完全构建出一套新的逻辑自洽的处事方式(事实上,一年过去之后的现在,我仍然没能做到)。
明明是如此重要的考试,紧一紧就好了——只需要拿出高考时一半的状态就好,在几年前的我看来,这完全是一件不太难的事情,可现在的我却想不出一个足够有说服力的理由让我做到废寝忘食的程度。
究其原因,我想是我再也不能说服自己,把"升学成功"与"获得人生的幸福"联系起来。我认为没有什么人生是过不下去的,人其实是会简单地随着环境而改变,在大厂上班是一个活法,进学校搞科研是一个活法,在老家悠哉游哉也是一个活法。就算读了十几年书,也并不意味着非得靠所学知识和几个单薄的文凭去多赚些钱才叫"幸福人生"。
思来想去,我的确对科研生活有一些向往,也许会读到博士(但是之后干什么也就没考虑过了)——这应该是我选择考研的主要原因。不过即使能考上研,我今后做的方向依然是个未知数,说不定我会不感兴趣呢? 根据身边统计法,我多数读研的同学都对科研产生了厌倦——所以我一直保持着一种低预期的心态,这也导致我打消了一部分热情。
毕竟努力的动力大多数情况下来源于对未来生活的恐惧,既然成功上岸结局也许也不会好太多,失败也不会差到哪去…自然而然就动力不足了。
在这段时间里,每次闲下来,我还会忍不住去思考人生未来的方向,然后陷进一个走不出来的死胡同里,越想越悲观,导致更加难以集中精力去学习。
“没事,反正还有时间还有的是,开头两个月松懈一些也OK”,我这样安慰自己。
2024.10月
这个月初的国庆节,同学们都放假了,经常在一起开黑,再加上炉石传说国服回归,打游戏打到昏天暗地。而且ryh也出去找他女朋友去了,屋子里就我一个人,玩得更是忘乎所以,这周都没怎么学习。
十月上旬,刚好把数学一轮弄完,开始做题。我尝试做了一些题目,记录了耗时,然后以此为基础预估了剩下的内容需要的时间,不由得惊出一身冷汗——我提前准备好的教辅资料有很多都没时间去做了。
明明之前考研失败就是因为准备时间不足,结果今年辞职再考还是这样,“我真tm是个傻*”,一股强烈的恶心难受和自我厌恶的情绪狂涌上来。
本以为这样的想法能激起我的好胜心,然后能学得更认真点,结果在接下来的几天,我的负面情绪越积越多,反而导致我无法继续坚持下去。
“大不了考不上再来一年呗,再不济随便找个班上,能养活自己就行。” 我打算舍弃掉这些包袱,顺其自然了。
月底填报考志愿,几乎没多想就选了南大计算机。一是初试分数线比起浙大会低一些,二是南大有华五乃至全国最好的理论计算机科学课题组。鉴于自己的准备并不算充分,一番思想斗争之后,最终放弃了学硕,求稳报了专硕。不过听南大同学说这两者区别不大,就是专硕没宿舍而已,也就释怀了。
2024.11月 - 2024.12月中旬
快要临近考试了,专业课依旧没有过完一轮,就算我再努力保持平和的心态,可回想起去年在职考的时候,专业课仅有80分,还是让我觉得有些担忧。
记得ryh在某天问我,“你最近每天还是只学五六个小时,难道不会焦虑学不完吗?” 我嘴上回答着"还好",但是心理波动非常之大。我不得不痛苦地承认,我的这些所谓"豁达的心态",不过就是去努力做一个"把头埋进沙子里的鸵鸟"罢了。
在11月中旬,我终于过完了数学和408的一轮,开始做套卷了。
可能是"小镇做题员"的天性使然,不停做卷子的这个阶段,我很轻松地就投入了进去——相信任何一个经历过高考洗礼的人都会这样。这段时间,我几乎每天都能学习 9 - 10 小时。
时间来到考前一周,我回顾了一下我的学习情况,并做了个分数预估:
- 我的数学一依然没能达到我的预期,经常会犯很多计算性错误,但愿能考到110吧。
- 我的专业课(408)学得倒还可以,但是真题却没做完,希望能上110。
- 英语一虽然没咋学,但是单词还是背完了,根据之前英语考研都在 75 - 80 的经验,那75肯定有了。
- 政治还没开始学,希望最后一周临时抱佛脚能提分到 65。
估计总分能有360,而南大前几年的初试线都在350 - 360 之间,算是稍微超过了一点点,我也稍微松了口气。
考试: 2024.12.21 - 2024.12.22
21号前一天,我和ryh早早来到考点旁边的酒店,和去年是同一个地方,“希望我们明年不用再来了”,我打趣道。
非常不凑巧,第一天考试前的晚上我失眠了,一直半梦半醒。凌晨四点多还是睡不着,怕吵醒ryh,我就一个人在酒店的厕所里默背肖四。
所幸我并没有因为失眠而难受,心态反而还比较平稳,“考就是了,考不上拉倒”。我在朋友圈发了一句 Dota2 里蓝胖的 “我们还行吧? 那当然!”,给自己打气。
21号这天考政治和英语,和往年很不一样,题都很难,我的主观题答案全是乱写一通。
22号上午的数学写得有些差,我把一个大题的题面看错了,算了很久,浪费了半个多小时,考试结束前最后五分钟才反应过来,导致有些会的题目都没开始写。万幸自己的预期分数划得不算太高,其实也没啥太大压力,下午的专业课并没有被上午的失常发挥影响到,倒是答得不错,写得十分顺利,一度让我怀疑是不是因为今年的专业课难度降低了。
考完最后一门课交卷的那个瞬间,我其实相当平静,毕竟这段时间我都没给过自己什么压力,自然也不会感到如释重负的欣喜。
等待初试结果: 2025.1月 - 2025.2月
本来打算提前学点复试的内容,但是一想到还不一定能过初试,就懒得去未雨绸缪了。
这段时间尝试学了点tcs的课程,感觉很有趣。当然,大部分时间还是拿去打游戏了,每天都和朋友们一起快乐csgo。
查成绩的时候貌似是2月26号下午两点,和朋友一起开了个腾讯会议直播,算是"公开处刑"。出乎意料的是,结果居然有 390 分,初试排到了第十名,这比我的估分还高。老实说,刚知道成绩的那会还是非常激动的,但是到了第二天,这种兴奋和喜悦就消散得差不多了,毕竟严格来讲都算三战了,考到这种分数也是应该的。“没啥值得高兴的,还是先准备复试吧。”
准备复试: 2025.3月
南大计算机复试分笔试,机试还有面试。笔试考的是离散数学和编译原理两门课; 机试由于我的竞赛背景,应该不用准备; 面试感觉准备了也没用,也就没管了。
刚开始两周依然很松懈,只是过了一遍离散数学的PPT。后面两周还算比较认真,学完编译原理后还做了一些课后题。
3月24号,我终于前往南京,开始复试。
南京南站
到南大附近后,与一同来参加复试的网友线下见了个面。听说他也是三战。我们一起在南大食堂吃了个饭,聊了很多对未来的看法。这里插一句题外话,这次去的南大食堂有一说一有点拉,我的评价是甚至不如西交仲英楼下的康桥苑…
回家之后,一想到明天就要考试,我居然比考研初试时还紧张,也许是已经有了阶段性成果,有些患得患失,不太能接受失败了。
26号早上是笔试,所幸写得还行。解决掉我最担心的笔试后,我考前的紧张心情一下子烟消云散了。
中午和hw在校园里碰面。走在熟悉的路上,身边经过的学生们说说笑笑,让我一下子想起自己上学时的日子。"终于回来了…"我不由轻声感叹,心里突然涌起许多回忆,眼眶也有些发热。
26号下午的机试,不出意料的满分了。感觉有竞赛经历的话,在这种情况下还是很占便宜的。
27号上午面试也算顺利,就是有个比较重要的问题让我很担忧答得不好。
结束之后,和hw的同学们一起吃了个饭,hw课题组里有一个南大本考研本校的学长,给我介绍了很多他读研时候的情况,我们几个人就顶着大风在路上边走边聊,绕着计算机学院的大楼转了一圈又一圈。
晚上去hw的宿舍玩了一趟,在他的室友的帮助下找到了tcs课题组老师们的办公室位置,临走前,约上一起去和园吃了顿夜宵。
28号,我打算按照昨晚上了解到的地址,线下去找找tcs组的老师。记得当时天气凉飕飕的,我一个人从酒店往学校走,路上在单曲循环 Going to Callifornia - Led Zeppelin 的翻唱版本
网易云评论区有句话是这么形容这首歌的: 德语有一个专门的词汇用来形容人对远方的热爱,那种感情的质感和乡愁很像,汉语里没有特别合适通俗的对应词汇,我看过一个有意蕴的翻译是远愁。想起这个词是因为这首歌真的包孕了无限的"远愁",感觉在吉他的声音里潺潺流动着某种忧伤\热烈\通透的东西。
回想自己成年后的这几年,从四川老家去西安读书,本科最后两年放弃绩点去参加几乎毫无短期回报的算法竞赛,再到去上海工作,最后为了追求自己的愿望放弃还不错的工作机会,现在在南京参加考试…说不定我也有这种远愁吧。
南大校外某条随机的道路
28号下午一点多,我又一次来到了计算机学院的楼下。老实说心里很没底,手上有三个tcs组老师的办公室位置,但是逛了一圈发现办公室门都是关着的。我本打算硬着头皮去敲门,但是又怕打扰到老师睡午觉,于是就坐在楼下的沙发上发呆。等到两点多,发现有一扇办公室的门打开了,可里面没人,我就像个傻瓜似的呆呆地站在门外面。等到老师回来,我终于鼓起勇气去找老师搭话。
和那位老师聊了将近半小时,说到后来我都有点控制不住情绪,声音都开始发颤。虽然最后得知课题组可能没有招生名额了,但老师人特别好,主动加了我微信,说会再帮我问问。
2025.4月
复试之后又去了躺上海见见老同学和之前的同事,短暂呆了一两天。本来还打算去北京找zx和yap,不过这段时间被复试搞得有些疲倦了,于是作罢直接回了老家。
刚到家就收到了两个消息,一个好消息一个坏消息。
好消息是复试结果出来了,我的总成绩排名第四,成功上岸。虽然复试笔试比预期低了不少,但能考上已经很知足了。
坏消息是tcs组的老师确认确实没有名额了。这个打击比想象中要大,甚至冲淡了考研成功的喜悦。当时的心情很复杂,既为上岸高兴,为错过心仪的课题组感到沮丧。
没办法,只能硬着头皮重新去投简历找导师了。不过后面的经历还是蛮有趣的,真可以说是 “柳暗花明又一村”。我在胡乱随机浏览南大计算机学院官网的时候,发现一位老师所培养的学生的博客昵称很熟悉,突然想起来是校队的lhz学长,于是马上去联系了一下。在lhz学长的帮助下,我知道了 “本科生开放日” 这个公众号,这上面介绍了南大计算机学院所有课题组的研究方向。在这里面我注意到了图搜索算法的课题组,一看是在做斯坦纳树的近似算法,我几乎没怎么考虑就直接投了。经过面试之后,顺利进组,这样一来,考研终于是圆满落下了帷幕。
有些矫情的总结
辞职前,我曾无数次幻想考研结束后的生活——用三四个月的时间环游中国,将工作攒下的积蓄挥霍一空。然而,在找到导师的那一刻,这个计划却悄然消散。我甚至主动申请提前进组,仿佛某种更强烈的召唤取代了远行的冲动。或许,我早已不需要一场漫长的旅行来消解负面情绪,因为在备考的过程中,我已学会与它们共生。
在这里我想举一个莫奈的例子。我一度以为莫奈画中的色彩全然源于他的想象,后来才知晓,那朦胧的梦幻感部分源自他的青光眼——他所见的世界本就如此。这个事实让我震撼:我们眼中的世界,终究是物质的东西,没有那么多花里胡哨的奇思妙想。
人终究是环境的造物。无论我们如何构建复杂的自我认知,物质世界的一点微小变动,都可能彻底改变心境。我曾渴望达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境界,但最终不得不承认,现实中的一点正反馈——比如找到心仪的课题组——就足以让我放弃原计划,转而拥抱新的可能。
环境塑造人,而不同的环境必然造就不同的个体。因此,我们不必人云亦云,也不必执着于普遍意义下的所谓"局部最优解"。一战失败时,所有人都劝我不要全职二战。我妥协了,选择了更"稳妥"的路——去工作。但最终,我终于痛苦地醒悟过来:在完成学业之前,那根本不适合我。
现在的我依然迷茫,未来仍无确切的答案。但至少明白了一点:正如wht学长所言,人应当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度过自己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