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

现在是 2025.7.11 的晚上九点,这两天都在工位待得很晚,今天实在熬不下去了,感觉还是早点回家为妙。想来这段日子的经历也算是比较新奇,毕竟是研究生生活的初体验,趁着今天还有点精神写些东西,于是记录一下最近的情况。

在校园的日常

南大的仙林校区老实说还是蛮漂亮的,可以说远好于西交的兴庆校区。不过前者是新校区,后者已经很有些年头了,这样比似乎也不算十分公平。

南大计算机学院离南门和东门都很近,走几步路就能到,倒是非常方便。因为有组里其他同学的校园卡,饭点我也能去第十食堂吃点东西。由于我不算是一个很喜欢散步看风景的人,于是每天在校园里的行动轨迹就是在学院大楼和食堂两点一线。

有时候会和课题组里的同学们一起去吃吃饭,或许是和园,或许会搭乘地铁去学则路。在这期间大家能东拉西扯闲聊几句,对我这样一个在这里没啥朋友的人来说,也算是一种慰藉了。

每天早上起床洗漱后,骑着自行车沿着元化路狂蹬两三公里,一个右拐就到了学校东门。晚上十点半再披星戴月原路骑回家,打打游戏练会琴睡觉,这就是我这段日子里的每一天。

codeforces

最近又开始系统地打 codeforces 了,两个月下来做了快一百道题。感觉闲暇之余做做算法题真是个不错的休闲活动。

最开始做题的时候,cf 的 rating 其实对我来说并不算重要——毕竟我的 ICPC 生涯早就结束了,我只是把打 cf 当作一个有趣的游戏。

可最近我的心态却不由自主地开始有些变化,想要多上一些分,究其原因,说来也十分可笑:无非是因为组里的其他同学都有ICPC经历,所以我不想被看成是“最菜的那一个”。换句话说,我现在有一些“同辈焦虑”。

老实说挺悲哀的,早在几年前我就以为自己摆脱了“优绩主义”的束缚,没想到自己的心智还是这样幼稚。

不过这也是件再小不过的事情,和真正的困扰比起来不值一提,顺其自然就好,别太当回事。

说的

在和其他人聊天的时候,我有个习惯是,总是想要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然后宣扬自己的感悟,仿佛某种令人作呕的“露阴癖”。

不论和老朋友还是和刚认识几天的新朋友,我总是会把话题扯到诸如未来、命运这种话题上去,发出一些不合时宜的感叹。

我在最近两年十分迷茫,非常渴望找到确切的人生方向。闷头空想是一条路,和他人交流渴望激起共鸣从而填补所谓的“孤独感”也是一条路。我也许是寄托了一些希望在第二条路上。

但是不得不承认,这第二条路本质上只是一种麻醉,世界上每个人都不一样,面临这不同的人生道路。我自己的路,只有自己才能找到。

希望以后不论是和老朋友吃饭,还是和组里同学聚餐,我都要尽量少说出些虚头八脑不切实际的话来。

做的

课题组里的同学交给我的工作,我完成得还算是顺利。

这两个月在工位上的体验其实挺不错,课题组的氛围也相对自由,看来当初决定进组的选择没有问题。

碎碎念

这两年我总是在寻求一个问题的答案:我的困扰和烦恼是客观存在的吗?还是说仅仅是我的杞人忧天?

最让我难受的其实不在于担忧最后的答案是前者还是后者,因为无论是哪种情况,我都愿意咬紧牙关走下去。真正让我痛苦的是,我没法确凿无误地确认这个答案是什么。

我就卡在这模棱两可的地方,没有破釜沉舟的勇气,又害怕陷入自我麻痹。

我总是告诫自己不要太想当然,不要特殊化自己的人生的烦恼,毕竟我也只是芸芸众生中的普通一个。可这又未尝不是一种“自我麻痹”呢?

可我又真的能“破釜沉舟”吗?人毕竟是一个社会化的动物,一旦把自己当作有别于常人或是感觉处于特殊的境地,人就会感到莫大的无助和绝望。一想到自己假如要走上这样一条路,那种孤独感简直快要让我窒息。

最近在看《罪与罚》,感慨万千,这里摘一段原文:

“或者看破红尘!”他突然发狂地叫喊起来,“听天由命,了此一生,永远窒息自己心里的一切,放弃行动、生活和爱的一切权利!” “您明白吗,先生,您明白当您走投无路的时候意味着什么吗?”他突然想起了昨天马美拉多夫的问题,“因为每个人都得有条路可走啊……”